简介影响心理学进展的著作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8-11-02浏览次数:115

 

对人的观察:其结构,其义务及其期望

  英国哈特莱(1705`~`1757)著。1731~1747年写成,1749年出版。作者爱书中按身心二元论的平行论观点,将洛克的联想概念和牛顿的力学震动说结合起来建成他自己的联想心理学,提出脑、脊髓、神经三部分中的波动和感觉或运动相对应的学说。
  首先,作者放弃了笛卡儿时代人们以为神经中空,流动着动物精神的假设,提出以神经中实,充满物质微粒的假设。作者指出,每条中实的神经物质微粒接受外物作用时引起神经的振动或波动。这种波动沿神经传入大脑和肌肉,在脑中引起微振。与此同时,心理上即出现感觉观念。
  他用上述思想说明联想,以为任何一种感觉如ABC等,若经多次互相联系,那么感觉A引起的观念a,也就同时引起观念b, c等。同样,一种身体运动也可引起先前同它联合过的观念;或者,一个感觉或观念也可唤起和它们重复过的运动;运动和运动的联合形成技能、习惯,运动和观念的联合形成意志行动。
  由于他是第一次用生理心理平行关系和联想概念来解释一切心理现象形成原因的人历史上称他为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建立者和英国生理心理学的创始人。哈特莱的上述观点基本上是唯物的,他坚持近代英国唯物论经验论的哲学传统,与当时贝克莱、休谟等人的唯心论经验论哲学分庭抗理。

 

  德国赫尔巴特(1776`1841)著。1816年出版。此书和作者于1824`1825年出版德《科学心理学》一起是西方心理学史上创建心理科学德首次尝试。
  作者在书中确定: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的基础是经验 、形而上学和数学,并提出意识是整体、主动的,心理现象只能通过人们对自身的意识观念活动经验到,不能进行分析和实验,但可以列成数学公式推断,计算观念之间的融合和冲突。凡是互相和谐的观念就融合成统觉团,形成系统的知识,不和谐的观念则被排斥,抑压在意识阈之下,不能进入意识阈和形成统觉团。但在意识阈下的观念并不消失,它下意识的地活动着,只要和统觉团中的观念相和谐,就立刻上升,进入意识阈,成为系统知识的部分。
  尽管作者的这种数学心理学是形而上学思辩的终未得到科学界的支持,但他提出的下意识和阈值等概念对后来的费息纳和弗洛伊德额的学说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人类心灵现象的分析

  英国穆勒詹姆斯(1773`1836)著。1822年动笔,1829年出版,是作者唯一的心理学著作。
  全书共25章,前两章分述心理元素:感觉和观念,第三章论联想,其余22章分述意识、概念、想象、分类、抽象、记忆、信仰、论断、证据、反省、快乐、痛苦、意志、意向和其他。
  上述各章的标题表明当时心理学所关心的问题。该著作的重要部分在前三章。作者在书中以机械力学原理解释联想,把感觉看作最简单的心理元素,感觉衍生观念,感觉和观念通过联想形成种种心理现象。这就是心理元素主义的联想主义心理学,也称为力学心理学
  这种心理学把知识经验看作起源于最简单的感觉元素和观念的机械统计堆积,穆勒说:砖是一个复杂观念,灰泥是另一复杂观念,再加位置观念和数量观念,就合成我是所谓墙这个观念。这些多层观念(墙、地板、窗子等)合起来就所谓房屋的观念。所以房屋的观念是各种各样的多层观念合成的
  他还说:所谓万物是若干多得更多的复杂的和多层的观念合成的吗?它的繁复程度,更可想而知了。这部著作代表了当时英国联想心理学和经验哲学的理论思维已机械、被动到了极点,再也不能凭借形而上学的思辩,而亟需另找途径才能有所发展,因而,它也从消极方面促进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德国生理学家缪勒(1801~1833)著。1833~1840年分8卷出版。卷一论述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卷二论述呼吸、营养、生长、生殖和排泄等化学问题,卷三论神经生理学,卷四`~六为实验心理学。
  其中包括一般的肌肉运动、反射动作、发音讲话等;作者再论述5种感觉时,特别介绍了他提出的感官神经特殊能说,即感觉的性质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神经能的性质;论述心灵时,讨论了联想、记忆、想象、思维、激情、心体问题、幻想、行动、气质及睡眠等一系列心理学问题。
最后两卷讨论生殖以及胚胎器期和产后的发展。该著的出版标志着生理科学的问世。作者也因此被称为生理学之父。书中提到的感官神经特殊能说,反映了当时唯能论思潮对科学思想的巨大影响,赫尔姆霍斯曾把作者的这一学说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相提并论。
  但是,列宁和费尔巴哈都指出,感官神经特殊能说是生理学中的唯心论。(李汉松)

 

  德国生理学家赫尔姆霍斯(1821~1894)著。与185618601866分三卷出版,1867年合为一册。
  这是一本关于光学和颜色知觉的划时代著作。作者在书中除讲述一般生理解剖外,还对托马斯。扬的颜色视觉学说有所发展,形成扬-赫三色说,并论述了他的经验论和无意识推论的知觉学说等。成为出版后百年来的一本生理心理光学的基本教科书。
  在理论上,作者遵循感官神经特殊能说和知觉符号论渗透着唯心论和不可知论的思想观点。

 

  英国动物心理学家罗曼尼斯(1842~1897)著。1882年出版。作者是达尔文的密友和进化论的支持者,为了探索进化论提出的人类心理和动物心理有连续性的问题,作者搜集了关于动物行为的民间传说和轶事,以及自己观察到的事例,整理编写成书出版。
  但书中事例往往由观察者对动物心理的主观描述和解释代替了动物的真实行为,因此该书出版后受到批评。批评者称这种做法为拟人观。但是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人们研究动物心理的兴趣,并按动物进化阶梯研究不同等级的动物(包括人类)心理从而导致了比较心理学的出现。
  这本书就是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心理学著作,诶人类思想史的研究范围开创了另一新的天地。

 什么是情绪

  美国詹姆士(1842~1910)著,1884年发表于《心理》杂志,1890年曾收入《心理学原理》一书中。1894年作者为答复论文引起的议论,又发表了有关情绪问题的第二篇论文,对前一论文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作者在文中提出,通常说,因悲伤而哭泣,因害怕而逃包跑。他以为这种说法不对。事实上,神经系统对情绪刺激有一种先天的反射适应,它引起身体变化,即内脏的和骨骼肌肉的变化,这些变化中有些是可感知的,它引起的知觉就是情绪。因此事实上和通常说的相反,是因哭泣而悲伤,因逃跑而害怕。
  第二篇论文补充说,引起身体变化的刺激,是由当时整个情境决定作出反应的。见熊而逃是一般的情况,但熊为铁链锁着,或你正手握枪支行猎,又精于射击,那样你就哦不会逃跑、害怕。
  由于1885年荷兰生理学家朗格发表了类似的观点,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为詹姆士-朗格的情绪学说。这一学说曾引起许多人的兴趣,也受到不少批评。但是,情绪和肉体的关系密切这一主张则载入心理学史,作者的这些论文也成为情绪学说的经典著作。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1850~1909)著,885年出版。本书虽篇幅不大,许多实验却设计得很好,在把记忆分为学习(识记)、保持、联想回忆和复现的实验研究中开创了高级心理过程实验研究的新纪元。
  在实验中,作者将外国语和本国语的字母结合起来用两个子音,一个母音查组成如zat,bok,sid等等共计2300个无意义的音节以防止经验干扰记忆效果。他将几个无意义音节编成音节组作实验材料,自己作被试,一遍一遍地读,直到完全能背诵为止,然后记下所花的时间。这叫完全记忆法。
过了一些时间,一般是第二天,又重复学习,记下每次重读到能背诵时所节省的时间,他叫这为节省法。如此反复实验长达5年。作者在书中制定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和过度学习、集中学习和分布学习等规律,至今仍在应用。只是这些记忆规律都属于机械方面的,和日常生活的记忆不同,它又很大的局限性。

 

  奥地利厄伦佛斯(1859~1932)著,发表于《科学的哲学杂志》1890年第14卷。该论文是针对关于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问题的争论而发表的。
  1886年马赫在《感觉之分析》中指出,一个圆周是空间形式的感觉,一首乐曲的连续音程是时间形式的感觉。尽管圆周有大、有小,用途音调高低不一,但人们知觉到同一形式:圆或乐曲。他主张这同一的形式是可以抽象出来作为一种感觉形式的。
  厄伦佛斯不同意马赫的感觉形式论。他在论文中提出时间或空间的形式是一种新的属性。他说,一个四方系形由四条直线组成,它的性质不是四条直线的集合,而是它们有组织的产生的一种新质。他把直线称为结合成四方形的基件或基质,基件本身不产生四方形的性质,四方形是由基件或基质(这里是直线)结合成的基体。基体、四方形不属于任何基件(直线),而是由直线构成四方形的直接经验,它是一种新的元素,它具有格式塔的性质。这就是他的形质论。
  厄伦佛斯受当时元素主义的思想影响,没有把这种格式塔性质的形式理解为一个整体,只以为它是一种新的和感觉并存的心理元素。20世纪初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把格式塔性质的形式和经验伦的感觉元素区分开,作为一种整体的心理结构形成了格式塔心理学体系。厄伦佛斯的论文,在客观上为意识心理学的感觉元素主义演变成为知觉整体论起到了过渡的桥梁作用。它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也有某些联系。

 

  美国心理学家金巴多(Philip G.Zimbardo)著,1937年初版。这是一本普通心理学教科书,1988年已出第12 版。
1990
黄荣村博士在中译本的序中说到,现在世界上有160种以上英文写的普通心理学教科书,这种现代心理学导言式的教科书,包括4方面内容:
  1,人类和动物行为的生理和生物基础(尤其是大脑功能部分)。
  2,人性的基本问题(如意思状态,动机与情绪,知觉,记忆学习,智力与创造力,人类性格,社会行为,病态行为及其治疗等)。
  3,心理学史回顾(如条件化过程,心理分析学,心理物理学,行为主义等)。
  4,现代科学对人性研究的影响(如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电脑科学等)。
  金巴多的书共14章,基本内容为探索心智和行为的奥秘,了解生涯的发展,行为生物学,感觉,知觉,意识的性质,条件化历程与学习,记忆与遗忘,思考与沟通,动机与情绪,了解人格,测量个别差异,健康、压力与压力的处理,变态心理学,改变个人的治疗方式,行为的社会化历程和探讨社会现象(见游恒山译《心理学》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其内容与黄博士说的基本一致。它表明该书的思想体系代表着20世纪80年代西方心理学的一般倾向。

 

  美国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著。作者是当代新行为主义的旗手,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政府国家科学奖章。本书出版于1974年,是他毕生对行为主义研究的理论总结。
他是以答辩的笔法,围绕着别人非难行为主义的20个问题,阐明他的基本主张。
  本书结构是:
  绪论;
一、行为的原因;
二、体内世界;
三、先天行为;
四、操作行为;
五、知觉;
六、言语行为;
七、思维;
八、理由与理性;
九、知识;
十、动机和情绪的内部世界;
十一、自我与他人;
十二、控制问题;
十三、在体内是什么?;
十四、总结。
  美国《时代杂志》认为斯金纳是美国在世的心理学家中最有影响的,在人类行为科学中最引起争辩的人物
  一方面,他的操作行为主义原理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如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临床(如行为修改法)、职业培训、运动竞技甚至训练动物,而且屡奏奇功;另一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者又指责他把人看成一只大的白鼠,忽视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等等,半个世纪中,行为主义曾风行美国,进入70年代,却大有四面楚歌之势,斯金纳此书是企图给行为主义打强心针,力挽狂澜。
 

智慧心理学

  瑞士皮亚杰(1896~1980)著,1947年出版。本书为作者早期代表作,总结了前期研究成果。确定儿童智力发展为作者今后的研究方向。
  为了避免走向目的论,作者把智慧定义为适应,说智慧就是适应,而智慧性适应是有机体活动对环境保持平衡。也就是说,适应相当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取得平衡。
  作者还说,适应也可以定义为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同化使刺激适应内部图式,内部的翻身图式是同化的出发点;而顺应使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现实。为此他提出了智慧起源的四概念论:由原始进化来的先天图式,通过同化、顺应和环境保持平衡的不断发展,促进人类和个体智力的发展。
  作者根据这一理论开始划分出儿童智力发展的四阶段论,到了50年代作者又提出结构主义发生认识论,可见本书所确定的研究方向具有历史意义。

 

美国奈瑟著,1967年出版。当代认知心理学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到60年代和作者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当代认知心理学正式问世。
  全书除导言外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视觉认知,包括映象存贮和言语登记、模型识别、中心注意和形象综合、作为视觉模型的字词、视觉记忆共5章。
  第二部分讨论听觉认知,包括语言知觉、积极的言语记忆、声呼记忆和听觉注意、句子共4章。
  第三部分讨论高级心理过程,只有记忆和思维的认知研究1章。这本书综合了50年代和60年代以后提出的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和中枢信息加工处理器等一系列新概念,将认知过程第一次明确地理解为感觉输入、转换、简约、加工、贮存和应用,总称为一系列加工转换过程。
  作者在书中还漫画式地作了以下的理论图示:
  输入 转换 转换 转换
  此即后来所说的流程图.但是作者并不同意把他的研究描述成"计算机模拟".他认为心理现象非常复杂,种种情况互不相同,当前要模拟它们还很困难,例如对于视觉结构及其操作,执行任务,或者设计之前作出科学假设,:认知的语言结构,理解故事,或者从事交际等机制如何,完全无知,就等于一个黑箱子.既然对黑箱子内装些什么无知,又如何进行操作?
  不过,有人不同意作者的意见,以为复杂的机制只能通过实际建设它们,才能研究它们的性质,假借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就可以看到它们如何操作,因而断定人工智能是可以研究关于智力所必需的机制设计的
.
  可见,初创的认知心理学工作者都是一些理论家,他们的工作是从低级的认知过程开始的,到了70年代才进入专门研究高级的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课题.

认知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苏尔索(Robert L.Solso )著,1979年出版。该书是继奈瑟(1967)之后的第一部系统的认知心理学著作。它为当代认知心理学奠定了体系框架,成为美国大学心理专业的教科书。
  全书除导言外分为三部分共15章。分别阐述:
  1、感觉信号的检测,模型识别,字母、词语和信息加工理论,注意。
  2、记忆的结构与模型、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语义组织与记忆、记忆术与记忆、心象。
  3、高级心理:语言、认知发展、思维、概念形成、问题解决、人工智能。
  作者总结了前人研究认知心理学的经验,将从1950年到1977年间的研究成果列成年表以表示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状况与趋势。他在书中指出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特点是强调认知概念的主观性和结构性。以感觉阈限为例,传统的心理学以刺激强度为阈限的标准,提出感觉刺激的全或无定律。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则认为,这种说法太简单,机械和被动,提出阈限的出现决定于多因素包括:刺激,人物的性质及被试者已有的经验。它表明感觉检测标准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主观性。
  作者在书中通过上述各项课题阐述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这些特性,可以说,该书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认知心理学代表作,也是作者本人的主要著作,他娘信息加工的模型实验和人类认知的复杂结构结合起来,形成和当时认知心理学结构注意思潮相一只的体系。

 学习、动机和认知

美国心理学家包度南和范策咯(Mark E.Boutonand & Michael Fancelow)著,1997年出版。20世纪前半期在生物行为的学习和动机研究中已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50年前关于内驱力,强化和暂时联系的机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理论现在已因人性论和认知主题的盛行而被冷落。
  哲学博士Robert C.Bolles的经典著作《动机理论》出版,标志着50年代时行的新行为主义者赫尔驱力论的失势,而Bolles的动机理论成为最前沿的思想学派,它鼓吹的是一种新的人性论和心理学的混合物。这本书的作者是Boles的学生和同事,为继承和发展他的事业而合著的,它是美国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1900年出版。全书共7章,分述释梦的历史和方法,梦愿望的达成和伪装,梦材料的来源和运作方式以及梦的心理过程。
  作者从性欲望的潜意识活动和决定论观点出发,指出梦是欲望的满足,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即通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解释说,梦是潜意识的欲望,由于睡眠时检查作用松懈,趁机用伪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梦的内容不是被压抑与欲望的本来面目,必须加以分析或解释。释梦就是要找到梦的真正根源。
  作者将梦分为显相和隐义。显相是隐义的假面具,掩盖着欲望(隐义)。白天受压抑的欲望,通过梦的运作方式瞒骗过检查以满足欲望。
  梦的运作方式有以下几种:
  1、凝缩:将多种隐义集中简化以一种象征出现。如花即为许多心爱事物的象征。
  2、移置作用或译作转换,指将被压抑的观念或情调换成一种不重要的观念,而在梦中却居主要地位,如去园中赏花,采花。
  3、戏剧化,将抽象的隐义变换成具体的形象。如一妇女梦见被马践踏,是代表她内心顺从了男友的要求。
  4、润饰或叫加工改造。即将无条件的东西,精心制作改造为有条理的梦境,以便蒙混过关。
  释梦就是将上述的种种伪装(化装)揭开,从显相中寻求隐义。
  对于本书的评价,好坏不一:鼓吹者认为,本书开拓了研究梦的崭新领域;实验心理学家则因释梦的种种说法,不能实验,缺乏客观标志而不屑一顾。就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来说,释梦却是他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改书出版后随着精神分析学派的传播、发展,曾轰动一时,它的思想对文学艺术,历史和宗教均有重要影响。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著,1930年出版。作者认为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最首要的问题是罪恶感的产生,人们为文明付出的代价是逐渐高涨的罪恶感及其所带来的不快。
  作者指出人人都在清剿寻求快乐,而最强烈的快则乐来自我们的本能尤其是性和欲望的满足。然而,文明则要求放弃快乐,从事文明活动,这种升华的驱力只能给予人们很少的快乐,除了这种不满外,人们还将文明内化,因而自我更加严厉,反而又加重了罪恶感。因此,文明愈进步,人类快乐愈少。要摆脱这种不满显然不如回复野蛮时代,弗洛伊德的这种观点显然是继承了英国功利主义者的唯乐说的思想。
  同时,作者也看到文明有其进步的方面,是人类社会生活所必须的,这是他接受了英国霍布斯的思想,认为文明约束了攻击性,防止了世界的混乱和战争,满足了生本能,文明的压抑作用不仅给人带来安全感而且也带来了艺术、科学等,技术进步则可以带来舒适的生活。
  文明给人们展现了一个两难的困境,作者则寄希望于未来的某种文明能给带来较少的不幸。但是,作者在分析文明问题时,更多地强调了快乐原则,要减除不满,仍需回到罪原始的人类生活中,因此,他的这一希望只是一种乌托邦。



自卑与超越

  美国阿德勒(1870~1937)著。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著名学生,与荣格齐名,两人去皆因学术观点与弗洛伊德分歧而自立门户。阿德勒创个体心理学
   
本书出版于1932年,系统香山阐述了儿童与人格发展(个性形成)中的12个重大问题:
1
、生活的意义;
2
、心灵与肉体;
3
、自卑感和优越感;
4
、早期的记忆;
5
、梦;
6
、家庭的影响;
7
、学校的影响;
8
、青春期;
9
、犯罪及其预防;
10
、职业;
11
、人及其同伴;
12
、爱情与婚姻。
  阿德勒德学术观点与弗洛伊德针锋相对:他强调自我、意识、社会因素、未来、乐观......,可以说他是新精神分析运动中社会文化派的先驱。阿德勒把自卑与超越的对立统一,作为心理发展的动力。人生而有自卑感(器官缺憾者尤甚)但人力图补偿、追求优越,在人生征途上披荆斩棘。人生三大问题(社会任务)就是社会(公共关系)、职业和爱情(婚姻)、如何解决这三大问题,则与个体生活史有关(特别是家庭与学校的影响)。人生的意义应在于奉献,而罪犯是缺乏社会兴趣的。

 

  美国吴尔伏(1904~1957),1950年出版.本书是美国第一本用存在主义心理学为名的著作。
  作者认为用这一书名是因为他的心理学以"人的存在"作为研究框架.他把存在主义心理学定义为:按个体行为的的价值系统考虑人的行为;人的心理学就其范围来说,是他的存在,或者说,这种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个体的内部经验即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他的存在理解为自己之内,集中于自己的那一瞬间亦即集中于他的意向,而不是表面行为.
  为了说明上述论点,作者用了全书的1/4篇幅,将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和其它心理学的理论观点相对比,并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以及和人格理论有关的假设.其中有"存在主义的神经症"这一新概念
.
  作者解释说,存在主义神经症是由于存在的冲突引起生活上诸方面自我表面的骚动,大部分是因关键人物,例如对父母和对心爱的朋友的幻灭,使个人的直接经验失去和世界的联系为基础的.或者说,"存在的冲突"是一个人认识到他自己自由决定受到态度他的责任心责备时,体验到的一种冲突
.
  该书出版于50年代,当时的美国心理学对欧洲存在自由运动进行了审慎的研究,到了60年代美国的临床治疗和精神分析逐渐结合,在促进存在主义心理学在美国的传播上,本书是有影响的。
 


 

  美国罗杰斯(1902~ ),1951年出版.本书是作者主要对比作之一,是作者从非指导治疗发展为个人中心理论阶段的中间站:患者中心治疗理论的著作.
  在该著作中,作者指出,接受治疗的人并不是依附他人的病人,应作为可靠的辅导者来对待.治疗者和患者的关系应该是深切的,积极的;治疗者要了解患者的情感和内部世界,双方有深厚情感是重要的.书中指出,治疗过程就是这些情感付诸言语交流的过程.当时作者持现象学立场,以为每个人都按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知觉世界,构成他的知觉的现象场
.
  个人的现象场包括意识的和潜意识的.意识的知觉场是个人能用言语表达的;潜意识的知觉场则不能以言语表达.但是,意识是决定行为的因素,对健康的人来说,尤其是如此.现象场虽然是私人的,却可以透过人的行为得到了解,只是必须和他真诚相处
.
  本书的这些思想,1959年作者发表的<治疗-中心框架形成的治疗理论,人格和人际关系>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提出他的自我理论,1961年作者完成了个人中心的人格理论.后来这一理论推广到教育改革和其它人际关系等一般领域.

 

  美国罗杰斯(1902~ )著,1942年出版。
  这是作者的一部早期著作,1959年作者已提出一种新思想。这种思想就是书中说的只有病人才能了解受到什么伤害,什么是行动方向,什么是关键问题,以及什么经验给深深地埋葬起来了,等等,要得到好的治疗效果,就要靠患者来指导治疗过程。
  这种把过去治疗中治疗者和患者的地位到转过来的思想,要求以患者为中心,坚信人性中有实现趋向完善和创造的潜能。治疗者要能掌握这一基本观点,各种治疗的原理也就能应用自如而收效良好。
  后来,罗杰斯由这一基本收心逐次形成非指导治疗、患者中心和交朋友小组等治疗方法,成为正常人的人格和动机的理论基础。


心理咨询和精神治疗:临床实践中的最新概念
患者中心治疗,它的目前实践,含义和理论
价值和人格: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转折点
文明及其不满
释梦
认知心理学

行为主义辨歧
心理学
论格式塔的性质
论记忆
动物智慧
生理光学手册
人类生理学手册
心理学教科书